先講一下今天是什麼主題吧~

田野學校的第一堂課, 地方書寫與故事行銷工作坊課程」。


聽名子超級像「文創系」的課,果然也真的說到了文創,哈哈~~ 不過聽著國文系教授說的文創,也有不一樣的風味。不同人對一件事情有N百種看法,那為何侷限文創只有一種詮釋方式呢?不過是真的很不一樣。不過話說這已經是第二堂課

回到第一堂課三峽客的總編輯—趙浩宏的分享:比起採訪、寫作、報導,目的和意義更為重要,寫滿六頁word的筆記,最後在來分享一下吧!

下午的課就是就是老師對於文創的介紹和行銷相關的介紹,對我而言精彩的當然是「文學上食的」部分啦!!

其實一直有小小猶豫要不˙要去買了焦桐的書,因為是會覺得非常有意思但是看了又會覺得「好像太文學了?」的感覺,剛好就界在自己喜歡和受到他人眼光影響的交界,喜歡或是不去喜歡是因為別人的眼光,但又還沒到會毫不猶豫去做的程度(這一段好像有點哲學 呵呵)

 

最後整理一下這一天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 

 

1.今日田野學校有趣的事情:

        今天發現幾件有趣的事情,第一個:坐在前面的英文老師果然是英文老師,在介紹行銷的4P6P時,準確地把每個搭配的英文字都寫在筆記裡,這種就是小小的職業病吧?第二個:擅用手機拍攝PPT.內容的反而是比較年長的學員,幾個實習生反而幾乎沒有在拿手機拍照的習慣,感覺學生族群應該是要更加依賴電子產品,但是今天的狀況卻跟我心裡想的很不一樣,甚至還看見老師在運用裡面的編輯軟體,用手機做筆記。以上,今天看見小小有趣的事情,其實我覺得聽別人聊天也是挺有趣的,但是希望之後可以進步成和別人聊天。

2.今日田野學校心得:

        今天的早上和下午的兩堂課都是以前稍稍有接觸過的,但也沒有去深究就讓它們就這樣過去了,今天剛好有機會可以再次接觸。三峽客是以前在甘樂文創到校演講時就有提到的在地媒體力量,也在屏東的獨立書店翻過相關的刊物,今天剛好有機會可以聽到總編輯來演講,了解一本刊物,一個地方媒體,對地方、對社群的影響,並且認知一本刊物所賦予的責任;下午的「食」就有點久遠,在高中時參加營隊剛好邀請到焦桐老師來介紹飲食文學,雖然印象有點模糊了,透過冠蓉老師的介紹又再一次想起,看了學術上的表現和歷史的演變,今天以行銷和新的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切入又可以看見不同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 除了老師之外也在同學們身上看到不一樣的身分、不同的專業,完全不一樣的個性,但是相同的是有一份企圖心,想要在這裡學到他們所需要的,也因為這份企圖心,所以積極、所以專注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 

 

↓ ↓  ↓    ↓ ↓ ↓ ↓   ↓   ↓ ↓ ↓ ↓ ↓

【地方書寫(尋找、對話、建構、傳遞)】

換為思考

社群主義(原住民、眷村、閩南)

在地學:以前長怎樣?現在為甚麼不能這樣?

老社區和現代相互的改變(ex.羅馬)

Panel Data 面板資料:將資料切成很多平面,對年代的想像 #越靠近當代越不一樣→不同觀點、角度,多元進入、尊重差異

地方書寫:成果、過程、對話、連結

媒體的存在? 讀者消失? 三峽客:街訪記者(餐廳對地方、工匠對地方、文史工作對地方、公小學、小學校? 三角湧戰役)

〈尋找〉

1.資源踏查:歷史脈絡(並非完整>>大溪誌)、地方政治、在地組織、地方產業、俗民記憶、在地事件(相關社福單位彼此衝突?)、生活特色、地方知識→建立地方凝聚力、地方產業(不是第一名就不是?消失的地方產業?房仲業>白領外勞ex.大溪、三峽:穿山甲;三峽礦產.煤礦→都市原住民:阿美族 →三峽建設)

<<社會學進入,大溪、三峽:李家→海山交界:大溪、三峽 原住民

<<人脈建立、真實的?好的?

2.尋找合適的人:能寫→攻擊>中立關係、能說、能閱>>影響的對象

〈對話〉

人:青年、家庭主婦、退休人口>>黃金人口

1.和自己對話:x:改變社區!→陪伴社區、共渡)清楚自己對與在地的想像與角色期待 point.換為思考、意識形態

2.和資料對話)充足知識後才出發,not only Google…→充足才能對話

3.和伙伴對話)找到一起書寫的方向

4.和受訪者對話)訪訓、訪綱,善用地方語言

5.和土地對話、文化對話)內容回歸土地

6.和讀者對話)和讀者進行交流,人類學家X. →成就感、量化的成果

〈建構〉

1,地方故事:歷史故事

2.地方態度:信仰、習俗(鶯歌,拜烏龜)

3.地方想像:三鶯藝文生活圈

4.話語權***:共同經營而非爭奪資源(李梅樹~大溪的照片

〈傳遞〉

1.紙本、電子的呈現→年輕人的進入

2.書寫地方的連結

3.更多人了解後關心,投身其中>與人連結 TO.大學生、黃金人口、中生代

4.單位合作、建立互助平台

5.辦活動、增加在地知識的傳遞(關西尋找觀光客)  point.建立在地連結,年輕人返鄉(link.桃園市的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的人)

▲分享一個部份的筆記(按:仔細看,我覺得很有道理喔:)

undefined
▲最後附上一張焦桐老師書的照片>>> link 

arrow
arrow

    daizy889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